如果喜欢我的分享,记得点个关注哦!这样下次就不会迷路啦~创作需要动力,感谢大家的支持!
这些年,北极那块冰天雪地的地方,突然成了个热点,一点都不安生。美国急得团团转,猛然发现自己手里能派上用场的船,掰着指头都能数过来。另一头,俄罗斯41艘破冰船一字排开,里头还有7艘是核动力的,那阵势可不一般。就在这两家暗中较劲的时候,中国的科考船队,不声不响地开到了阿拉斯加附近的海域,这一下子,整个局面就变得有意思起来了。
01
咱们先从美国这边说起,这事儿对他们来讲,多少有点脸上挂不住。
作为一个在北极圈里有超过一百五十年活动历史的国家,按理说,家底子应该相当厚实才对。
可你要是仔细翻一翻美国海岸警卫队的装备清单,特别是破冰船这一栏,那可真是有点寒酸了。
能真正拉出来干活的,数来数去就那么两艘,还都是上了年纪的“老兵”。
其中一艘叫“极星”号,这艘船的年纪,说出来可能比很多人的父辈还要大。
它每年还有一个雷打不动的硬性任务,就是要千里迢迢地跑一趟南极,给那边的麦克默多科考站运送补给物资。
你想想看,一艘上了年纪的老船,每年都要在地球两端之间这么来回奔波,剩下的时间,还能有多少精力投放在至关重要的北极地区呢。
另一艘叫“希利”号,比“极星”号要年轻一些,但也让人不省心。
就在2020年的夏天,这艘船在执行任务的时候,电路系统突然起火,直接导致整艘船在港口里趴窝了好几个月。
这个意外,可以说是非常致命的。
在那段相当长的时间里,美国在广袤的北极海域,几乎是处在一个没有可靠破冰力量可以调动的真空状态。
这已经不单单是面子上的问题了,而是实实在在影响到了核心利益。
没有性能可靠的破冰船,就意味着重要的航道安全无法得到保障,周边海域的各种动态你也无法进行有效的监视和了解。
说得再直白一点,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,说话的底气都弱了好几分。
美国人自己当然也着急,心里清楚不能总靠着这两位“老将”来撑门面,必须得赶紧造新的才行。
02
于是,一个听起来相当宏伟的计划就这么出台了,他们准备要建造三艘全新的“极地安全巡逻舰”。
这名字一听,就感觉非同凡响。
这个系列的首舰,被命名为“极地哨兵”号,建造合同给了一家位于路易斯安那州的博林格公司。
当时,从上到下都对这艘新船寄予厚望,盼着它能早日下水服役,好让美国在北极的窘迫局面得到缓解。
可谁也没想到,这新船的建造进度,简直就像是慢动作回放,一拖再拖。
原定的交付日期早就成了一张废纸。
按照目前最新的说法,这艘承载着无数期望的“极地哨兵”号,最早也要等到2028年才有可能交付使用。
这时间线一拉长,中间这好几年的空档期,该怎么办呢?
眼看着新船是指望不上了,美国只能采取一些应急措施,开始满世界地寻找能临时顶替的替代品。
去年12月,他们还真的找到了一个目标。
美国海岸警卫队从荷兰皇家壳牌公司手里,买下了一艘二手的破冰拖船,名叫“艾维克”号。
这艘船的来历也挺有意思的。
它原本的用途,并不是为了执行什么国家层面的战略任务,而是给北极地区的石油钻井平台提供补给、拖曳设备用的。
后来,壳牌公司经过评估,觉得在北极钻探石油的风险太大,经济上也不划算,决定放弃相关的项目。
这艘“艾维克”号,也就成了一项闲置资产,等着被出售。
美国海岸警卫队就像是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,赶紧把它给买了回来。
03
今年上半年,工人们叮叮当当地对这艘二手船进行了一番改造,给它升级了通信设备和一些必要的防御系统。
到了8月份,在阿拉斯加的朱诺市,这艘船被正式赋予了一个新名字——“斯托里斯”号。
从表面上看,这似乎是解了燃眉之急,但懂行的人仔细一琢磨,就会发现这艘船的问题一点儿也不少,甚至可能更多。
第一,这艘船的尺寸就小了一圈。
它的排水量只有主力“希利”号的三分之二左右,这就意味着它的续航能力、抗冰等级以及物资装载能力,都跟主力舰艇差了一大截。
更要命的是,它还是个“油老虎”,燃油消耗量非常高。
在后勤补给相对困难的北极地区,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缺点。
而且,这艘船还有不太光彩的“前科”。
就在2013年,它在执行任务的时候,曾经发生过搁浅的事故。
当时那个场面据说相当狼狈,也正是那次事故,直接促使它的老东家壳牌公司下定决心,彻底放弃了当年的北极作业计划。
就是这么一艘有着复杂过去,且性能参数并不理想的船,如今被美国海岸警卫队推到了第一线,要承担起维护国家在北极利益的重任。
所以,很多人都在私下里议论,说这艘船真的能够胜任严酷的极地任务吗?这不就是典型的“赶鸭子上架”嘛。
美国走的这一步棋,充满了仓促和无奈。
04
自己的船,要么就是太老旧,要么就是太弱小,要么就是还躺在船厂的船台上遥遥无期。
在这种尴尬的局面下,美国终于把求助的目光,投向了芬兰。
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,芬兰?这个北欧国家在地图上看,二战之后把北部的领土割让给了苏联,已经失去了在北极的出海口了呀。
没错,出海口虽然没了,但是芬兰人在破冰船技术上的深厚积累,那可是实打实的真功夫。
毕竟,他们的祖祖辈辈都在高纬度的冰封海域生活,跟海冰打了不知道多少年的交道。
对于如何设计和建造一艘性能卓越的破冰船,芬兰人可以说是经验丰富,门儿清。
就在10月份,当时的美国总统特朗普,在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里,会见来访的芬兰总统和总理。
那场面搞得相当正式,双方直接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。
备忘录里的内容非常直接:美国计划从芬兰购买四艘技术先进的破冰船。
而且,这还仅仅是第一批订单。
备忘录里还提到,后续可能会根据需要,追加到七艘。
甚至还有更深远的合作计划,就是授权美国的造船厂,按照芬兰的设计图纸和技术许可证,在美国本土进行建造。
这一下,美国的战略意图就非常清晰了——既然自己造船的速度那么慢,那就干脆花钱买现成的,用资金来换取宝贵的时间,尽快补上这个在北极地区至关重要的短板。
05
美国国土安全部的部长克里斯蒂·诺姆,在一次公开讲话里,把话说得就更直白了。
她表示,美国作为一个北极国家,已经有150多年的历史了,但直到特朗普政府上台,才真正开始把北极事务提升到应有的战略高度。
她认为,现在竞争对手在北极的存在感越来越强,如果美国再不采取实际行动,未来在这片区域的话语权就会越来越弱。
有了这些从芬兰购买的新船,美国才能重新声明自己在这片重要海域的海上主导权。
美国海岸警卫队的代理司令凯文·伦迪也出来为这个协议站台,他认为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作。
一方面,能够让新的破冰船尽快交付,解了眼下的燃眉之急。
另一方面,也能为美国自己的造船工业带来新的技术和发展机会。
说来说去,这些表态的核心意思就一个:只有依靠这些新的船只,才能守住美国在北极的主权和各项利益。
这些话说得确实挺提气,但如果你把视线从美国身上移开,转头去看一看俄罗斯在北极的布局,你可能就会发现,美国这点动作,恐怕真的有点不够看。
06
跟俄罗斯的实力一对比,美国的家底就显得有些单薄了。
俄罗斯现在手里头,稳稳当当地掌握着大约41艘各型破冰船。
这个数字本身就已经相当惊人了,但更关键的,是这41艘船的构成和质量。
仅仅是核动力破冰船,俄罗斯就拥有7艘。
这是什么概念呢?
核动力,就意味着近乎无限的续航能力。
一艘核动力破冰船,可以在厚厚的冰区里连续作业好几个月,甚至更长的时间,完全不用担心燃料补给的问题。
这种超强的持续作业能力,是任何常规动力破冰船都望尘莫及的。
所以,无论是在破冰船的总数量上,还是在顶尖战力的质量上,俄罗斯都把美国甩开了好几条街。
但这还不是最让美国感到头疼的地方。
最核心的区别在于,俄罗斯的破冰船,和美国海岸警卫队那些船,在设计理念上就根本不是一回事。
美国的破冰船,主要功能定位就是破冰开道、科学考察、海上巡逻、人道救援等,其本质上是一艘功能性的公务船。
但是,俄罗斯的很多破冰船,从设计的最初阶段,就充分考虑了军事用途。
不少船上都预留了接口,可以安装重型武器。
有些型号的破冰船,甚至能够直接发射反舰导弹。
这就意味着,俄罗斯的破冰船,不仅仅是保障航运的工具,它们本身就是能够在北极地区独立执行军事任务的“移动堡垒”。
平时,它们可以保障北方航道的畅通,为商船开辟道路。
一旦有事发生,它们就能摇身一变,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海上作战力量。
07
那问题就来了,为什么俄罗斯要如此不惜血本地,在破冰船项目上投入这么大的资源呢?
答案其实很简单,因为北极对俄罗斯来说,实在是太重要了,甚至可以说是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脉之一。
第一,是丰富的资源。
根据地质勘探的结果,北极地区蕴藏着极其惊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,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尚未开发。
在全球能源格局日益紧张的今天,这片广阔的“白色宝藏”,对于俄罗斯这样一个传统的能源出口大国来说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
第二,是关键的航道。
大名鼎鼎的北极航道,一旦能够实现全年或者大部分时间通航,将会极大地缩短亚洲和欧洲之间的海上航运距离。
举一个很直观的例子,一艘货轮从中国的上海港出发,前往德国的汉堡港,如果走传统的苏伊士运河航线,路程非常漫长。
但是,如果选择从北极航道通过,整个航程大约能缩短30%左右。
这节省的,不仅仅是宝贵的时间,更是巨额的燃油和运输成本。
所以,无论从经济层面来看,还是从战略层面来看,北极航道都是俄罗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一张王牌。
而那几十艘强大的破冰船,就是俄罗斯在北极地区“站稳脚跟”的坚实基础。
它们能够确保航道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保持畅通,还能够随时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,比如外国船只的“不友好”行为。
正是因为有了这支全球最强大的破冰船队,俄罗斯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北极事务中,始终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和主导权。
08
就在美国和俄罗斯在北极的冰面上你来我往,暗中较劲,搞得叮当作响的时候,有一个国家,也用一种非常独特的方式,悄悄地走进了这个原本非常清冷的舞台。
这个国家,就是中国。
和美国、俄罗斯这些国家不一样,中国在地理位置上,并不是一个北极国家。
所以,在北极的相关事务中,中国从来没有提出过任何的领土要求,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。
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不关心北极的发展。
恰恰相反,中国一直把北极地区,视为全球一个全新的“十字路口”。
这个提法,就显得非常有远见和水平。
为什么称之为“新十字路口”呢?
因为根据很多科学家的预测,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不断加剧,可能到2050年夏天的时候,整个北冰洋的冰层就会完全融化。
到了那个时候,北极航道的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,将会被彻底地释放出来,其重要性将不亚于今天的马六甲海峡或者苏伊士运河。
无论是全球的贸易格局,还是尖端的科学研究,都无法绕开这个地方。
中国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贸易大国和负责任的大国,自然不可能对这样一个即将发生的巨大变化视而不见。
所以,中国这些年来的相关动作,虽然一直保持着低调,但目标却非常明确。
就在上个月,美国海岸警卫队就表现得相当紧张。
他们派出了那艘刚刚修理完毕的“希利”号破冰船,专门跑到阿拉斯加外海去执行所谓的“盯梢”任务。
他们盯的目标是谁呢?
就是中国的两艘科学考察船,“极地”号和“中山大学极地”号。
根据公开的报道,当时,这两艘中国的科考船,所在的位置距离美国最北边那个名叫乌特基亚维克的小镇,大约是322公里。
这个距离,就显得非常微妙。
因为按照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》的相关规定,这片海域正好在美国的专属经济区的“延伸大陆架”范围之内。
也就是说,中国的船只虽然没有进入美国的领海,但已经在美国划定的核心利益区的边缘地带进行活动了。
美国人对此当然是高度紧张,可是中国的科考船去那里,并不是去闲逛的,更不是去搞什么军事侦察。
咱们去的目的非常单纯,就是为了进行极地科学研究。
比如,研究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规律,收集那里的海洋环境数据,了解当地独特的生态系统情况。
这些数据,对于全人类更深入地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趋势,掌握北极地区的生态状况,都是非常宝贵的第一手资料,这也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该承担的国际责任。
09
但问题在于,在美国一些人的眼里,事情就远没有那么简单了。
他们看到的,是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,中国的科考站建立起来了,中国的科考船前往北极的次数也越来越多。
再加上美国自己正在大力推行的那个所谓的“印太战略”,有些战略分析人士就在琢磨,是不是应该把这个战略的地理范围再扩大一下,搞成一个“印太-北极”战略,把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正常活动,也纳入到他们的遏制范围之内。
一旦有了这种想法,那他们自然就会对中国在北极的一举一动都给予格外的关注,甚至进行过度的解读。
所以你看,现在的北极局势,真的是越来越复杂了。
美国、俄罗斯、中国,这三个大国,都因为各自不同的战略考量,把目光聚焦到了这片曾经被冰封的海洋之上。
而在这盘大棋局里,破冰船的数量和质量,就成了一个非常直观的、可以量化的硬实力指标。
它在很大程度上,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在北极地区的“话语权”和“行动力”。
美国现在是急着到处买船,自己也在加紧造船,因为它心里非常清楚,如果再不奋起直追,就很有可能在这场关乎未来的北极竞赛中,被彻底甩在后面,甚至掉队出局。
俄罗斯呢,则是依靠着几十年前就打下的雄厚基础,建立起了一支规模庞大、技术先进的破冰船队,稳稳地占据着优势地位,可以说,是北极地区的“地主”。
而中国,作为一个后起之秀,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。
咱们不搞军事对抗,也不跟别人去比谁的船更坚固、谁船上的炮更大。
咱们走的是一条“科研先行”的稳健路子,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科学考察,积累宝贵的数据,深入了解这片未知的区域。
同时,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,慢慢地在北极事务中,拥有了属于自己的、不可或缺的声音。
这条路,从表面上看,似乎走得比较慢,但实际上,却走得非常稳健和扎实。
说到底,北极的这场“破冰船之争”,本质上是大国博弈在地理和技术领域的一个具体体现。它争夺的,是未来的战略利益,是宝贵的能源,是高效的航道,更是未来国际规则的制定权。冰面之下的这场暗战,其实才刚刚拉开序幕。谁能够在这场漫长而复杂的较量中笑到最后,不仅要看谁的破冰船更先进、数量更多,更要看谁的战略眼光更长远,谁能在北极建立起更稳定、更广泛的合作关系,谁能提出更符合大多数国家利益的规则和方案。
创作声明:
本故事来源:【《环球时报》、《观察者网》、美国海岸警卫队官网、路透社】,本文依据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创作通用观点文故事,有些部分可能会在通用观点文细节进行了合理推演。凡涉及推测性内容,均基于同时代的社会背景、文化习俗和相关史料进行合理构建,部分细节进行了文学性渲染和合理推演,有部分为艺术加工,如有表达的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,请理性阅读。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或与本文并无关联,如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;特此说明!谢谢!
```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启恒配资-股票杠杆平台排行-正规股票配资开户-股票配资利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