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将功成后同框的照片并不少见,但若是在他们功成之前,且是多位初中级军官同时合影,那样的画面就极为罕见。比如,大家熟悉的十大元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合影十分常见,但如果只有其中二三人在一二十年代还是营连长时合影,那可就非常珍贵了。
下面这张照片,正是这样罕见的珍品:
这是笔者从一张多人合影照片中裁剪出的一部分,照片拍摄于1921年底或1922年初,场景是在孙中山大本营警卫团。这张照片中出现了五位军官,从左到右依次是:
展开剩余78%三营营长张发奎,当时年仅25岁;
一营营长薛岳,年同样是25岁;
警卫团团长陈可钰,年约39岁;
二营营长叶挺,年仅25岁;
团副官蒋光鼐,年33岁。
这五人后来各自的军事生涯虽然走向不同,但无一不是沙场上的风云人物,曾叱咤风云,声名显赫。
陈可钰毕业于广东将弁学堂,早年追随邓铿,担任过秘书、副官长、粤军第一师参谋长等重要职务。孙中山组建大本营警卫团时,他被调任为团长。大革命期间,任第四军副军长。北伐战争时,军长李济深留守广东,陈可钰以副军长身份代军长率军北伐,战功赫赫。1927年后,因身体欠佳退出军政界,回家休养,直至1944年去世。
因为早早离开了军政舞台,陈可钰的名字没有像其他将领那样广为人知,但在北伐战争期间,他是带出“铁军”的响当当名将,战绩斐然。
团部副官蒋光鼐,先后就读于广东陆军小学堂、南京陆军中学堂及保定军校。一二八抗战时期,他担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,是福建事变中的三巨头之一。彼时,他风光无两,是当之无愧的名将。
然而,福建事变反蒋失败后,蒋光鼐的军事生涯实际上宣告结束。
一营营长薛岳,早年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。长征期间,他曾任追剿红军的前敌总指挥,抗战时则是第九战区司令长官。
薛岳在北伐之前就脱离粤军加入蒋军阵营,期间经历过左倾思想的短暂阶段,但北伐完成后,他曾随张桂联军反蒋,后来又重新归顺蒋军,最终成为最早被封为中央军大将的粤军将领之一。
关于薛岳抗战时期的各种传言真假难辨,但无论如何,在这张合影中,薛岳无疑拥有最多的粉丝和关注。
二营营长叶挺,与薛岳同期就读广东陆军小学堂,后考入武昌第二陆军预备学校,并完成保定军校的军官教育。南昌起义时,他是前敌总指挥,广州起义时则担任红军总司令,抗战期间担任新四军军长。
叶挺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。他是中国共产党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的领导者,率领两次重要武装起义,却因脱党历史蒙上阴影。在抗战时期,重庆和延安两地都争取他的支持,却未能完全信任他。他曾被关押五年,出狱后第二天就公开申请入党,令许多人为之动容。可惜天妒英才,正当他准备重返战场迎接新的挑战时,却不幸遭遇空难去世。
三营营长张发奎,同样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,和薛岳、叶挺为同期生,后来又一起进入武昌第二陆军预备学校。二次北伐期间,他担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,抗战时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。
张发奎的高光时刻多出现在北伐时期。北伐完成后,由于没有稳固根据地,又卷入军阀混战,其部队消耗殆尽。抗战全面爆发后,他才重新获得统帅大军的机会,但因多次反蒋而被蒋介石忌恨,麾下嫡系部队日渐缩减,未能发挥更大作用。
张发奎对蒋介石始终心存不满,大陆失败后坚决拒绝赴台湾,最终终老于香港。
有趣的是,这三位营长都曾改过名字,且都非出于自愿,改名原因各不相同。叶挺原名叶为询,是他的启蒙老师为他改名为叶挺;薛岳原名薛仰岳,在被捕入狱登记时,狱卒漏写了中间字“仰”,遂将错就错用了“薛岳”;张发奎原名张发葵,入读陆军小学堂时迟到,代写学籍时别人只知发音不知字形,错写成“发奎”,他之后便未再更正。
粤军第一师师长邓铿慧眼识珠,慧眼识才,吸纳了一批青年才俊。陈可钰受命组建警卫团,又在第一师中优中选优,集结了一批有棱有角、志存高远的年轻骨干。蒋、薛、叶、张几位青年才俊,际遇风云变幻,最终不负众望,成为民国军事舞台上响当当的重要角色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恒配资-股票杠杆平台排行-正规股票配资开户-股票配资利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